地域文化教育綜述 “地方文化不僅以外在可見、可觸摸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生活中,影響并塑造個體,而且還以無形的、潛在的方式規約并影響著個體,從精神觀念的深處塑造著個體的人格與心靈。”[1]因此地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它能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實施地域文化教育也是踐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多元文化教育倡導教育的民主及文化的平等,旨在強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及彼此吸納從而保護、傳承和創新文化。在色彩斑斕的文化大觀園中,作為枝枝紅杏的地域文化更是不可或缺。“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沐浴家鄉的陽光雨露成長起來的莘莘學子理所當然應該熟悉家鄉的民風民俗、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因此因地制宜地進行地域文化教育,鍛造學生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修養就勢在必行二、地域文學凸顯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恒久的地方傳統,不但表現為一般的文字、圖像資料和傳說故事等語言形式,還表現為特定的社會風俗、習慣,人文、地理風貌,文化遺存、遺產和傳人等實體形態。”[2]這些或隱或顯的地方文化記憶要想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必須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通過一定的文學手段,使其蘊含在傳說故事中,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成為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讀物。地域文學能夠引領孩子們進行地域文化巡禮,也就成為傳承地域文化的有效形式,文學深層的文化底蘊通過文學的手段得以傳承,文學用其詩情畫意的語言彩繪出地域文化的特質,凸顯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依托地域文學進行地域文化教育,不僅可以發揮文學的人文教化功能,還可以建構正確的地域文化價值觀,培育鄉土文化的認同感。本文依托淮河流域文學探討地域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以期把淮河流域文學中靜態、潛在的地域文化資源予以現代性轉換,體現其地域文化的綜合性價值三、基于淮河流域文學的地域文化教育初探淮河流域東北連齊魯、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荊楚、東南通吳越的地理環境,形構了淮河地域多元文化(如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老莊文化等)交融互滲、兼容并包、開放創新的地域文化特征,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惡劣的生態環境以及艱辛苦難的生存條件,鍛造了淮河流域憂郁而達觀、熱烈而沉穩、兼容而執拗、勇武而貴和的復合型地域文化精神?;春恿饔蛭幕瘸休d著中華文明和文化神的共同形態,又表現出與其他地域相異的文化表征和不同的地方意識。春季如何做好肌膚保濕工作要避免六大誤區!這些豐富多彩的內蘊在多元文化交織、碰撞、融合中異彩紛呈,彰顯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如何發揮淮河流域文學的審美、教育及認知價值,適應地域文化的多樣化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強化地域文學的文化選擇、傳播和創新功能,把這些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視像文明中作逍遙游——將影視劇中的地域文化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欣賞影視劇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它可以引領學生在視像文明中作逍遙游的同時把劇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底蘊和風俗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給學生以心靈的觸動。近幾年彰顯淮河流域風土人情的影視劇風起云涌,這些影視劇展現了淮河流域與時俱進的多元文化變遷和獨特的地域風貌,凸顯了淮河兩岸的區域風情和民俗文化,是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教育的絕好材料和最佳方式。如作家潘小平與曹多勇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美麗的村莊》勾勒了鄉村生活日新月異的革新圖景,描繪淮河兩岸歷史和現實生活畫卷,滲透風物民情、文化特色和地域美景,尤其是作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精髓的花鼓燈和舞彩龍更是淋漓盡致地把淮河流域鄉村人文與生活原生狀態躍然熒屏,在生態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碰撞中盡顯淮河兒女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這些豐富多彩的影視媒介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教育的源頭活水,作為淮河兩岸的莘莘學子,在熟讀經典的同時還應該通過影視劇進行地域文化巡禮,一方面使自己了解所生活區域的歷史淵源、人文景觀、神話傳說、名勝遺址、文人墨客、民風民俗等顯性的傳統地域文化,在培養人文素養的同時增進對家鄉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與熱愛,培養學生“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鄉土自豪感和文化傳承意識,另一方面使濃郁的地域文化浸潤在學生心靈深處,積淀個體的文化知識經驗。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媒體中淮河人和地域形象進行審視,了解媒介建構的形象和現實生活的偏差,在體驗媒體文化美感的過程中批判性解讀媒介話語,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二)聆聽來自文本深處的回響——品味淮河流域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形象勤勞智慧的淮河兒女創造了淮河文化的美好篇章,這種兼容并蓄的獨特文化精神主要體現在鄉土文化、多元文化內涵、民族正氣之歌和戀祖思鄉的根脈意識等方面。文學是傳承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徑,淮河流域文學書寫淮河流域的鄉土人情,把誠實淳樸的民風融于優美的水光山色之中,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濃厚的地方特色如影隨形滲透到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喜怒哀樂中,建構了詩情畫意的淮河流域風情線,這種濃郁的地域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凝聚在作品的字里行間。地域文化教育可以以文學為載體,引導學生品讀地域文學經典,享受文本之旅的愉悅,聆聽來自文本深處文化的呼喚,觸摸文本深層的文化底蘊,感知本土作家的文化心態及其文學書寫形態,完整體認淮河流域文學及其文化的當代意義,并通過深入的文本分析,析解其表現出的民族正氣的殉道精神、勤奮務實的開放精神、不畏強暴的革命斗爭精神以及戀祖思鄉的根脈意識等。如許輝的很多作品如《人種》、《一個人的淮北》、《沒有結局的愛情》、《塵世》、《賣月》等都書寫了淮河兩岸的風土人情,全面多角度地呈現了淮河人家最本真的生活場景和生存狀態,這些作品不僅再現了淮河兩岸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和淮河兒女揮汗勞作的獨特景致,對沿淮兩岸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也濃墨重彩地進行刻畫、挖掘,使作家對所生活的自然、社會、人生環境的獨特感受和深層思考混合著淮河兒女的日常生活躍然紙上,使地域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除舊納新,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傊?,淮河文學不僅展示了淮河流域的鄉土人情,也建構了能夠承載淮河流域文化精髓的經典人物形象,彰顯了豐厚的淮河文化底蘊四、比較中出真知——東張西望探尋地域文化的特質地域文化的比較不是為了分出高下優劣,而是通過比較,啤酒企業經銷商政策研究論文,發現本地區區別于其他區域的地域色彩、知識譜系及表現形態。在比較中把建筑特色、民間藝術、服飾裝扮、地方傳說等地域文化載體的顯性知識內化到學習者的知識結構中,同時也把地域風情、生活習慣、道德傳統等地域文化的精髓積淀在人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一)淮河流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較不同的地域化不是孤立的,影視視頻制作只有在可比較性的文化態勢中才能相互參照,比較既可以同一文化圈如把安徽的皖江文化與淮河流域文化進行比較,也可以把淮河流域文學置放于與其他地域文學如湘楚文學、齊魯文學等的比較視野內,加以詳盡分析和闡釋,完整體認本體意義上淮河流域文學及其獨特價值和藝術特色,以及淮河文化的內在特質(二)影視和文本中的地域文化比較目前很多書寫淮河流域鄉土風情的文學作品已經走上影視屏幕,進行地域文化教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文本比較閱讀,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觀摩改編的影視作品,然后比較印刷文本和視像文本呈現地域文化的方式、不同人群形象的地域烙印、文本建構的地域文化和現實的偏差等問題,這種比較能引導大家對不同文本作出多元化的闡釋。因為影視作品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圖像、字幕、場景、細節、敘述和聲音的刺激,這可以引領學生合理運用影視作品中的信息去同化已有的知識結構,借助媒體獲得地域文化的熏陶感染(三)不同作家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比較進行地域文化教育還可以把不同作家描寫同一地域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以期發現不同人眼中的不同文化風景。企業宣傳片制作如許輝和王安憶不約而同地在淮河流域尋找精神家園,書寫淮河流域的鄉土人情,他們的很多作品都帶有濃郁的淮河流域地域文化色彩,展示了其外在的民風民俗,也深入挖掘了淮河流域文化精髓,建構了能夠承載文化特質的經典人物形象,彰顯了豐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但是二者畢竟出身、經歷和審美趣味不同,許輝是土生土長的“淮河岸邊的作家”,長期浸染在淮河流域精神文化變遷之中,對于自稱“淮北佬”的許輝來說,他真切地體驗了淮河流域文化的獨特,“淮河文化既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更是他文本情感依附的有效介質。許輝的作品,無論是寫鄉村,還是寫城市,都洋溢著淮北平原獨特的氣息,文本中夾帶的皖北地域文化信息異常豐厚,他努力挖掘出淮河文化的精髓,在講述現實與歷史的同時,不動聲色地展示出獨特的地域文化意蘊,從而使得他的文本成為特定地域的人物群像展示圖,具有非常強烈的地域參照性。”[3]他把自己對淮河流域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巧妙地融入自己小說中,故此許輝的作品被稱為“地域文化的里程碑”。王安憶雖然設身處地以知青身份體驗過淮河生活,但畢竟是以一個過客的身份在傾聽記憶中的回響,插隊生活的沉積已經成為時過境遷的記憶表象,公司宣傳片拍攝有人曾說:“王安憶筆下作為她精神家園寄植地的淮河鄉村,并非現實中淮河鄉村的全部或全貌,它只是經過時空、情感的過濾后呈現完美人性的淮河鄉村的一角。”[4]在《隱居的時代》、《姊妹們》、《蚌埠》、《小鮑莊》中,王安憶只是把自己的記憶留存、曾經的熱情和當下對理想村莊的憧憬寄托在淮河流域的某個特定空間,重拾舊夢并融合自己對現實的審視編織七彩斑斕的文化空間,建構完美的鄉村圖景。央視熱播法治中國紀錄片觀后感,引導學生徜徉在文本之旅時可以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入手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將地域文化教育滲透在學生內心深處(四)享受探索、發現的喜悅——通過專題活動強化地域文化教育通過專題活動強化地域文化教育遵循了學習規律和認識發展過程,尤其是通過文化專題這種學習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更是進行地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春恿饔蛭膶W作為一種獨特而異質的地域文學,其文本蘊含著豐富的地域人文景觀、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民間文化、地域方言等。新時期以來,淮河流域文化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轉型,傳統與現代、保守與創新、人與生態等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呈現出來,淮河流域文學出現多元化發展趨向,如許輝、苗秀俠等為代表的“農民工文學”;二月河、許輝等人為代表的“歷史小說”;周大新、潘小平、馮開平、陳先發等人為代表的“鄉土尋根文學”;柳建偉等人為代表的“軍旅文學”;龍吟等人為代表的“文俠文學”;陳桂棣、閆立秀等人為代表的“生態文學”;周梅森等人為代表的“反腐文學”等,都曾獲得較大影響。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學門類作為淮河流域文學的一個小分枝,多以展示淮河流域的激情歲月、書寫淮河的風土人情、展示淮河人家的精神風貌為己任,不同程度地留下了淮河流域文化的痕跡,因此可以以專題的形式探討不同類別的文學凸顯的淮河文化色彩,也可把不同類別文學地域文化的呈現方式進行比較,了解不同作家的審美追求和對傳統文明與現代文化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