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軍人20年自費調查日軍侵華暴行李曉方與他調查到的第一位南京大屠殺受害幸存者梅壽芳在一起。 本文圖片均由 受訪者提供 12月4日上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史料畫冊《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實錄》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首發該書記錄了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逾20萬字口述史故事,沒毛的老虎圖文并茂 索尼A6000使用技巧系列1書中穿插了近500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生存狀況照片和侵華日軍血腥屠殺中國平民的史料照片,企業綠色營銷對策研究論文,旨在揭露當年侵華日軍滅絕人性的反人類罪行但隨著時間推移,書中記錄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目前僅有數十位在世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單烈表示,該書是2017年浙江省重點出版物,正值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之際首發,是一本很好的警示教材。他自2008年開始走訪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足跡遍及中國大部分省份,還到訪過日本、韓國該書出版之前,李曉方還出版過《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實錄》、影視視頻制作《侵華日軍細菌戰鼠疫、霍亂受害幸存者實錄》、《90位幸存慰安婦實錄》等五本書籍,分別以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侵華日軍在華期間的各種暴行所產生的幸存者口述證言及史料信息而調查所需的經費,據李曉方稱都是自掏腰包,榮耀9 拍照到底怎么樣“差不多花了兩百萬”。他對澎湃新聞稱,20年間他共采訪了一千多位幸存者,而這些錢都是花在往返國內外的差旅費、采訪拍攝器材、對受害者的慰問和相關調查成果展、公益活動上“(錢花得)誰不心疼啊,但每個人社會定位跟想做的事情不一樣。我是把這當成一個事業在做,不是單純當做調查,我不是一根筋、發神經,我是冷靜地思考我們國家需要這樣的史料。”李曉方對澎湃新聞說:“如果想著這些錢就不去調查了,不去調查這些人就死光了。” 今年四十多歲的李曉方,是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和湖南省文理學院特邀研究員。此前,他曾是轉業軍人、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一名處級干部。兩年前,他從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提前退休李曉方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賀孝和,講到當年的遭遇,賀依然充滿恐懼李曉方:上世紀90年代,我在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幫助工作,了解了南京大屠殺,為日本侵略者否認南京大屠殺而義憤填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去到部隊駐地浙江省金華市,在部隊衛生隊工作,經常見到附近農村來看爛腿病的老人,西彭園區電子產業園 引進項目40多個后來我慢慢發現并確認這些爛腿病跟當年侵華日軍細菌戰有關,我部隊所在地就是當年細菌戰的重災區之后對侵華日軍在中國暴行的調查一發不可收,陸續調查了侵華日軍細菌戰、慰安婦、化學武器、重慶四川大轟炸等受害者。隨著調查的深入和擴展,我也把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列入我的調查范圍李曉方:之前從新聞入手,因為我之前在部隊干過新聞宣傳,影視視頻制作之后田野調查,一個個走訪幸存者及其相關人士,對他們進行采訪、拍攝,將他們的口述、相關照片整理成書。影視視頻制作我總共走訪過一千多名受害者李曉方:我至今為止出版了六本書:《泣血控訴》、《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實錄》、《侵華日軍細菌戰鼠疫、霍亂受害幸存者實錄》、《67位幸存慰安婦實錄》、《90位幸存慰安婦實錄》、《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實錄》另外,我還有關重慶四川大轟炸受害者、被日本抓去的勞工、侵華日軍化學戰受害者、當時震驚全國的慘案等調查實錄還未出版李曉方:是的,調查部分全部完成了,因為以前怕這些幸存者一個個去世,所以精力都放在調查,跟時間賽跑?,F在受害者越來越少,再找很難了,就慢慢成稿李曉方:每一本書都有各自的價值。但我最大的成果是《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實錄》,它是國內首次將爛腳病與日本細菌戰所導致的炭疽、鼻疽聯系起來,也第一次公布炭疽、鼻疽幸存者的影像、證詞證言。因為像慰安婦、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一直都有人在調查2002年,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中國著名細菌戰研究專家郭成周等專家認可,他說我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一個歷史空白。此后國內外媒體逐漸開始報道炭疽受害者的爛腿病。到現在,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受害者的存在,在國際上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澎湃新聞:最新的《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實錄》相比其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調查成果,其特點和價值在哪?李曉方:他是目前有關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口述史當中第一本大型史料性紀實畫冊,將近四百頁,圖片500多幅,文字二十多萬字,體量很大。此外,當中也首次發現并公開了7位幸存者澎湃新聞:你在調查手記中說你本以為在所有的受害者調查中,南京大屠殺受害者的調查,困難會少一些。但最終發現這往往比調查日軍其他罪行的受害者還困難。這是為什么?李曉方:首先,我聯系了有關部門想請他們提供受害者名單及相關信息,但對方認為要尊重受害者、保護受害者隱私,不能提供任何受害者信息。我也聯系了別的有受害者檔案的地方,但對方覺得說調查這個干什么,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了,不用炒這個冷飯。后來我是通過同樣研究這個的人、媒體等途徑一個一個找的李曉方:我覺得之前有些調查弄得簡單,錄個像、核實一下受害者身份就完了,沒有像我一樣深入到受害者家里調查。比如南京的梅壽芳老人,她就告訴我她五歲時親眼目睹日軍殺害她12位親人的經歷,帶我去看親人墓地,并說幾十年來,我是第一位到她家去調查的人李曉方:我也想啊,但幾乎很少有人愿意。我的前兩本書出版時,一個浙江的集體企業集團給我贊助了十八萬,這是我找到的唯一一家,其他幾乎沒有澎湃新聞:為什么非得做這個調查呢?兩百萬不是一個小數目,花得不心疼嗎?李曉方:誰不心疼啊,但想著這些錢就不去調查了,不去調查這些人(幸存者)就死光了,錢可以慢慢賺,但這個調查不做以后就沒有機會了每個人社會定位、想做的事情不一樣,我是把它當成一種事業來做的,不是當作調查,不是一根筋,發神經。我是冷靜地思考我們國家需要這樣的史料,你看那些紀念館、新聞媒體,陳列館,用到的細菌戰的照片,很多是用我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它是走向歷史的。你說你當老板,你死了誰知道你是誰,但是我做的這本書可以永遠留下去,世世代代都能在圖書館看到,看到我們的民族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