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攝影一代宗師何藩 A Hong Kong Memoir Ho Fan “何藩是唯一一個拍攝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從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 何藩,攝影師、演員、導(dǎo)演。1937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而后隨家人移居香港20世紀(jì)50至60年代,何藩拍攝了大量反映香港市井生活的攝影作品,馬戲之王曝不同凡響音樂特輯電影主題曲。他作品中獨特的幾何美學(xué)以及東方古典唯美的意境,企業(yè)宣傳片制作為他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贏得了超過280個攝影獎項1958年至1965年,他的攝影作品連續(xù)八屆贏得由美國攝影學(xué)會舉辦的“世界攝影十杰”榮銜,更在1958年榮登十杰榜首1961年何藩加入邵氏電影公司。最初任場記,后轉(zhuǎn)做演員,但多是配角。1972年出任導(dǎo)演,執(zhí)導(dǎo)電影29部,基本都是情色片出身于中產(chǎn)階級的何藩為何會對橫街窄巷的市井生活充滿興趣?20幾歲就揚名攝影界,影視視頻制作被譽為“東方布列松”的他為何會轉(zhuǎn)行拍情色電影?一、香港街頭攝影——“一代宗師”“我是從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這兩句得到靈感的我在想象可能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臉,心里在惦念戰(zhàn)亂里失散的、渺無音信的愛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經(jīng)天人永隔。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何藩將此照片取名為《勿忘我》(Forget me not)何藩說他從小喜歡視覺藝術(shù),總是把自己關(guān)在房里畫畫。父親深知其所好,在他 13 歲小學(xué)畢業(yè)那年,送了一部原始的 Brownie 相機作為畢業(yè)禮物。年少的他帶著相機,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這也成為了他日后慣有的攝影方式“那時,我在外灘,看到黃昏日落時的歸舟,覺得有點詩情畫意,就拍了下來。”后來,何藩在父母的鼓勵下,帶著這張詩情畫意的相片參加了美術(shù)比賽,竟贏得了冠軍。自此奠定了何藩攝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18 歲時,何藩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無心繼承父親的織造工廠,于是他拿著舅舅送的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游蕩在香港街頭何藩當(dāng)時是電影迷,對歐洲,尤其意大利人費里尼的電影《八部半》、《甜蜜生活》等如數(shù)家珍。他常從半山麥當(dāng)勞道的家走到中環(huán)的娛樂戲院或皇后戲院看電影,隨身帶著相機,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自那時起,他在中環(huán)、西環(huán)、上環(huán)、灣仔等步行所及之處拍了大量照片,石板街、大馬路、樓梯、街市皆是他的拍攝場景,苦力、商販、在街上玩耍或做功課的孩童都是他的拍攝對象“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比較特別的同情關(guān)懷,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直覺。可能受到我讀的很多文學(xué)作品如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小說或者電影的影響。拍出好照片的5大攝影心法。意大利電影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種悲慘的生活與奮斗。影視視頻制作我很自然的喜歡拍這類照片。”在何藩看來,修養(yǎng)之于攝影尤其重要。“我讀很多書,文學(xué)名著、音樂、繪畫、電影都給我很多的靈感和啟發(fā)。其實,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dǎo)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夜幕降臨》,攝于 1954 年。何藩當(dāng)時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賦》中那種“日暮途遠(yuǎn),人間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這張照片。此照片經(jīng)過五十年的考驗,仍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為了拍攝完美的作品,何藩總是一連數(shù)日在同一地點守候,只為等待適合的光線以及人物出現(xiàn)在最佳位置的瞬間,便按下快門,兩學(xué)一做如何落實好三會一課制度,一氣呵成由于常在中環(huán)街市拍攝,他摸清了那里樓梯最佳光線的時間,總在下午三時四十五分至四時去中環(huán)拍攝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 Moment)極為相似,所以他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在何藩看來,“決定瞬間”考驗的是判斷力,這不僅僅是技巧,更要心、腦、眼、手并用,去捕捉感人的瞬間不同的是,何藩并不喜歡把攝影當(dāng)做一面鏡子去反映事實,而是希望通過光影去保留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