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大多數互聯網軟件都是免費的?
比如國外的Facebook、Twitter、谷歌(Google)、國內的豆印、微信、百度等等。如果一個產品的創作者試圖讓它發揮作用,但用戶根本不需要付費,它有什么樣的商業邏輯?
任何與互聯網混在一起的人都知道,免費物品越多,他們真正需要支付的費用就越高。
在SmartTrap紀錄片中,前硅谷高管和算法工程師揭示了互聯網產品免費模式背后的可怕真相:如果你為產品付費,那你就是產品。
Facebook和Twitter從來都不是產品,它們只是工具。大型公司一直在使用這些工具收集用戶信息,工程師分析用戶的偏好,優化算法,以剝奪用戶更多的注意力,最后將用戶打包并出售給廣告商,不知不覺地改變用戶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泛濫已成為陳詞濫調。無數作品提醒人們不要沉迷于手機和互聯網,而是要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智能陷阱想告訴你的是,人們生來就不是為了被互聯網上的內容吸引,而是因為互聯網技術公司已經設計了很長一段時間。
簡單地說,當你沉迷于發布瞬間、瀏覽豆印微博和訪問碧梨志虎時,大部分原因并不是因為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而是因為這些產品在創建之初就以這種方式設計的。
在軟件背后,專家和學者絞盡腦汁,開發出令人上癮的算法,以吸引用戶的眼球,并延長打開軟件的頻率和時間長度。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學習如何放縱自己,而普通人居然能抗拒這一點,這是不可思議的。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Shoshanazuboff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商業領域,Facebook和Twitter需要給客戶提供確定性,才能銷售更多廣告。確定性來自算法和數據分析。
過去,有一部反烏托邦電影杜魯門世界(The World Of Truman),主角生活在一個完全設計的世界里。電視節目用他的生活取悅觀眾,嵌入各種廣告。在某種意義上,在互聯網產品中,我們所有人都被困在杜魯門的世界里。
肖沙納祖博夫教授稱這個市場是從未出現過的最大的人類期貨市場。過去,我們買賣豬肉期貨和鉆石期貨,但現在人類已經成為期貨。
你喜歡看健身和減肥視頻嗎?好吧,在你看同樣的視頻之前,經常插入一個蛋白質粉或減肥替代品的廣告。你喜歡看游戲視頻嗎?好的,鼠標鍵盤和其他游戲硬件廣告安排。
大數據推送在用戶的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用戶仍然認為他們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購買決策,很難發現背后的經營者。
該算法只推薦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沒有道德意識。為了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算法逐漸失去控制,人們被困在互聯網技術公司建立的虛擬世界中,但他們不知道。
注:本篇文章由今日商業新聞獨家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引用。